《长津湖》票房破40亿,评分跌至7.6:愚昧无知是人性最大的弱点

发表于:2021-10-11 20:22:35   稿源:吉剧网 浏览量:94

国庆档最火的一部电影当属以第二次战役中的长津湖为背景,讲述了中国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做出的巨大牺牲的《长津湖》。

看过电影的人都对其赞不绝口,战争题材的电影屡见不鲜,但是能够真正反映史实,用正确态度正视历史的影片并不多,《长津湖》的成功是意料之中。

上映至今,影片的票房已破40亿,燃起无数人爱国情怀的电影应当是所有人都应该支持的,随着上映时间,评分跌至7.6,不禁令人深思,是电影的问题还是人的问题,然而总有一些自以为是的智者用独到的眼光来显露自己的愚昧。

其中最令人唏嘘的评论当属“故意夸大史实,夸大了长津湖战役的残酷与惨烈”,将整部电影抨击得体无完肤,真正清楚这段历史以及亲身体验过长津湖战役的人不会如此无知。不可置否,愚昧无知是人性最大的弱点。

不禁令人唏嘘,愚昧又可怜的人比比皆是,而人的片面与激进永远不会消失。

达克效应:越无知的人越无畏

达克效应又称邓宁克鲁宁效应,是一种在人群中较为常见的认知偏差现象,在上世纪几十年被邓宁等人所提出。

1.什么是达克效应?

达克效应(Dunning-Kruger effect)是指在完成特定领域任务时,个体对自身能力的一种不准确评估现象,简而言之就是一种认知偏差。

这里就要引入自我效能感(Self efficacy),所谓的自我效能感感就是指个体对自身能力的评估状态,而达克效应本质上就是存在于实际能力与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差距。

古人云“无知者无畏”,正是对达克效应的一种描述,实际能力越低的人越有可能过度高估自身的能力,从而做出有失偏颇的行为选择,然而真正有真材实料的人又总是对自身能力抱有更多的空间与自卑心理。

因此,达克效应大多具体表现在信息输出时,就会显得极端又片面,正如那群自以为是的史学家一般,在未了解历史全貌时对于电影甚至历史做出片面的评价,因为在他们眼中自己了解的才是真正的历史,仅有20%的学识在此时淋漓尽致地体现出了他们的愚昧。

达克效应在社会中并不是少见的现象,这样的人比比皆是,自以为看透了事物运行规律,殊不知自己才是真正的局中人,他们既愚昧又可怜。

2.达克效应的成因

前文我们也提及到了达克效应的出现与人对自身能力的评估息息相关,而这种能力并不只是自我效能感也与人的元认知能力和虚假一致性效应关系密切。

元认知的缺陷:越无知的人越自负所谓的元认知能力(Metacognitive ability)就是指在对自身能力进行评估时,能否用合理的态度认知自身能力的高低与缺陷,元认知就是最本质的,最接近事实的认知水平。

一般来说,元认知能力越完善的人,在认知自身能力时不会出现达克效应,元认知能力越有缺陷的人,越容易高估自己的实际能力,更容易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心理。

那些对长津湖做出片面评价的人,在自己为了解的事物面前充满自负与傲慢,就注定着他们的眼界与格局极为狭隘,大部分情况下愚昧而又不自知。

虚假一致性效应:高能者对自身能力评估更“自卑”心理学中的虚假一致性效应(False consistency effect)是指当人失去外在环境的对比与评价时,更容易对自身的能力产生错误的评判,高能者在没有他人做对比以及他人的评价时,往往会低估自己的实际能力。

将这种低估看作是与自身实际能力具有一致性的正确评判,然而大部分人的确无法成为高能者,自然也无法对其进行评判,那么高能者更容易存在将别人与自己的能力看作是旗鼓相当的认知。

因此,他们在认知事物以及表述观点的时候往往不会如同低能者一般无畏,他们大多都只是对于未确定的领域会抱以更大的谦卑和敬畏。

历史永远比电影更残酷,民族自豪感应当存在

很多抨击电影的人,大多是不了解事实的人,认为电影过度夸大了战争的残酷,而真正的历史远比电影中的描述更加惨烈。

对于曾经参与过长津湖战役中的革命前辈们来说,长津湖的惨烈与痛苦远比我们能了解到的更加骇人。

对于历史,电影的态度是不容置疑的,搬上大屏幕的更多是艺术,弱化了战争的真实性与残酷性,观影后的多数观众泪湿眼眶,没有革命前辈们的牺牲,永远没有我们的今天。

对于民族的自豪感也应当是油然而生的,真正的长津湖战役中有着更多有勇有谋的革命志士,远比电影中的刻画更加令人难以置信。

影片来源于现实,是对现实的美化,成长于和平年代的人,难以想象战争带给人的伤害,也难以相信战争面前激发出的人的无限潜能。

主观体验往往束缚住了人对外界事物的合理认知,尚未亲身经历过的事物,总是无法做到感同身受,客观环境带给人的痛苦与其真实性是超乎寻常的,也是振聋发聩的。

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对前辈们的牺牲报以最崇高的敬意,因为他们相信了中国的未来,我们才会生活在和平年代中。

推荐资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