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家的电影》是洪常秀的第27部长片,获得了今年柏林国际电影节的评审团大奖。
虽然《小说家的电影》有着十分明显的洪常秀作者风格,如变焦镜头的使用、知识分子的内心剖析、日常生活中流动着的异样情绪等等。
但与之前洪常秀的作品相比,《小说家的电影》要更具私人性,如果说被众人所乐道的“爱情告白”是生活温柔的一面;那么影片中对于创作者的剖析,则显得冰冷残酷。
两者相互交融,灵动轻盈地模糊了电影与现实的界限,也将导演本人私人表达形成了一种对大众生活情绪的捕捉,最终留下了一个梦幻的想象空间。
影片的故事很简单:讲述了一个小说家在一天内的偶遇,然后与女演员相识恨晚,最后两人靠着灵感拍了一部自我的电影。
显而易见的是,金敏喜的现实境遇和影片中的女演员是非常相像的,洪常秀缓缓地将她摆放到了故事的核心,展现了她在自己心里美好的样子。
甚至到最后,画面从黑白变成彩色,犹如混沌初开、光明乍现,光影的魅力从此定格在了一个女人的脸上。
在看似随意日常的拍摄中,所有的沟通媒介都在围绕着女演员,即金敏喜打转,镜头里的爱意是浓厚的,即便女演员不说话,也依旧是众人谈论的焦点。
最终,当小说家遇到金敏喜时,便如老友相见,将其从生活的无聊之中解救了出来。
女演员对于小说家而言,是其走进电影的桥梁;同等而言,金敏喜对于洪常秀而言,也是其走进电影的桥梁。
如果说的再准确一些,是让其在电影中找到了自我,从而自我、现实、电影三位一体,放置在了一个容器中。
小说家是影片的串联者,将其他人与事联系在一起。从视角运用以及情感代入的角度来看,小说家就是洪常秀对自我剖析审视而得出来的一个角色。
在影片中,“创作”是小说家一直在逃避但又无法舍弃的东西。
她放弃了写作,自我感觉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陷入桎梏。但真实的情况实则是她不再像年轻那般拥有感受生活的能力,只能违心地进行伪装。
对于小说家而言,创作的核心就是表现对生活的感受。这很像洪常秀的影片风格。
在《小说家的电影》中,几乎没有戏剧性的冲突亦或是沉浸式的观看。只是让人觉得,这就是自己的生活,它勾勒出了生活表面下那些涌动的、难言的情绪。
同样,洪常秀也借助小说家之口对一些人进行了讥讽,如男导演之前所拍电影是为了逃避生活,如今才幡然悔悟。很难不让人想到这是对工业电影流水线的挪揄。
而醉酒的诗人则认为小说家的故事太随便了,需要一些引人入胜的东西。但却遭到了在场所有女人变相的反驳,最终被沉默的忽视。
从小说家与男导演的争吵,再到对诗人的冷漠。男性的强势和小说家作为女性的反抗,让这部影片多了一层两性文化的权力对抗。
这里边或许包含着洪常秀对自己婚姻生活与爱情经历的别样体会,多少带着一股不甘心的讽刺。
但即便是这种社会性的讨论,也带着洪常秀强烈的私人情感。电影之外,时常会有言论称金敏喜与洪常秀相爱,“断送”自己的演艺生涯尤为可惜浪费。
影片中的小说家怒怼男导演的一番话语,既是在为电影中的女演员辩驳,同时也是在维护电影外的金敏喜。
但此处情节微妙的是,整个过程中,女演员几乎都没有说话。这几乎全部是洪常秀单方面的输出,至于金敏喜的想法,也只能留给观众评说了。
另外影片中的其他人也遭遇到了创作的困境,如书店的老板和员工,都放弃了自己曾经的事业,转而回到了一种平和但似乎“毫无价值”的生活状态中。
生活的改变带给了各位创作者一种压抑的梦幻感, 除却女演员外,其他人都是迫切且又无奈的。他们试图接受新事物的到来,但同时又对旧的自己念念不忘,从而变成被夹在中间游荡者。
当影片的主角从小说家变化成女演员时,一种很奇妙的情绪对比就一直在影片中弥漫着。即唯有女演员是自由的,大家对其有一种莫名的羡慕。
当然这也可以说是洪常秀的爱意。但并不完全,它反而有着个人与环境的勾连,一双无形之手在后边推动着,这是每个角色与此所在社会环境的关联变化,如小说家为了保持声誉的“伪装”一样。
这种隐秘的情绪以至于让最后一场聚会,看起来颇有一种破落书生的心灵集。在诉说个人痛苦的时候,明显感受到一种外在环境的压迫感,很难不让人联想到疫情之下,电影行业的举步维艰。
这场如梦如幻的友人相聚,最终以女演员观看小说家所拍摄的影片而告终。中间大量的篇幅被省去,大量的时间段落被砍去,之前谈话所积累的起来的情感瞬间消散。
最终好似从幻想中猛然回到了现实,一个虚构的故事好似被真实的记录着。而女演员从电影院中走出,似乎怅然若失,并没有表现出惊喜或是满意。
在此之前,女演员在聚会上曾重复提及她喜欢小说家这个故事。那么究竟是生活的真相刺痛了虚伪的人?还是艺术的包装让生活失去了真实?
这一切都消散在了那个过度曝光的空间中,电影最终还是回到了洪常秀的私人空间中,所谓真实的意义、电影的力量都不及其对金敏喜爱意的表达。
若是说这部电影最终能给观众留下些什么,大概还是里面的朦胧的爱情氛围。 经过以往那么多部电影和新闻的铺垫,最终成为了一部独属于洪常秀和金敏喜的情书。
而场内外其他人看法行径,都成为了书写两人爱情的一部分亦或是陪衬,在黑白影像中成为了一种暗处涌动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