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妙云和朱棣也在另一间房间里焦急等待孙子的出生,朱高炽的妻子顺利生下一名男婴,朱棣欣喜抱在怀里,朱高炽请求赐名,朱棣想起了朱元璋给过的字,已经给他们排在了二十代之后,因此取名朱瞻基,是瞻字辈的第一个孩子。
朱元璋身体不好,不愿意吃药,朱允炆就陪同在侧督促朱元璋吃药,朱元璋也开心有了重孙子,希望过几年让朱瞻基也回来京师玩玩,想起了以前的那些孩子们,都是兄友弟恭的样子,朱元璋欣慰的很,希望下一代也能如此。朱元璋感慨自己的两个儿子都死在了他的前面,心中也不免唏嘘,主语温恩不知道该如何安慰。朱元璋希望能促进下一代的感情,让朱瞻基能和朱允炆的儿子一起读书。
朱允炆提出想要用方孝孺给孩子们当师父,朱允炆认为方孝孺各方面都不错,学问也高,还是宁海人,去年的时候百姓都有议论认为朝中重视北方轻视南方,为了平衡这种心态,朱允炆认为让南人当孩子们的老师,更加合适。
朱允炆认为朱元璋思念朱棣,特意提出让朱棣回来住上一些日子,但是朱元璋却没同意,还表示自己不愿意看见朱棣那张脸,但实际却能从他的脸上看出对朱棣多么思念。朱允炆温和谦卑,但朱元璋离开之后,朱允炆的脸上露出不悦,对这个新出生的朱瞻基也多有不满了。
姚广孝这边得到了消息,得知朱元璋病重,他想要回去看看,但是无召不得入宫,姚广孝认为朱允炆既然让方孝孺担任孩子们的师父,这就说明要推广新政了,如果朱棣去了南京,可能再也无法回来了。
此时,晋王府中派朱济禧过来,邀请朱棣前去相见。徐妙云提醒朱棣宗王不许私下见面,但朱棣却表示晋王不害怕,他也不害怕,徐妙云提醒朱棣,这次他去见的是自己的亲哥哥,而不是大明朝的另一个亲王,朱棣立刻心领神会。
城门口早已有人盯着朱棣的去向,朱棣刚出城门口,就有人快马传报给了齐泰。
晋王病重,朱棣着急赶过来,没想到晋王能病成这个样子,晋王将谭渊叫到了朱棣面前,并且告诉朱棣,二十多个锦衣卫出身的人,都被他给带过来了,这些人就是朱棣的人。而且也知道朱棣身边有不少眼线,恐怕他的事情对方了如指掌,而这二十多个人都是在兵部报了阵亡的人,将来没准能有大用处。
晋王认为未来的大明江山还是要靠着朱棣来维护,他也和前两个哥哥一样不久于人世。晋王将徐妙云前两年寄过来的书信给了朱棣,徐妙云未雨绸缪早就做安排,但是生怕连累朱棣,在信中一个字也没提到朱棣,晋王佩服朱棣娶了一个好媳妇。
晋王后悔以前总是和朱棣争斗,现在临终之前也想要为朱棣做点什么,同时也将朱济禧等几个孩子一并托付给了朱棣,朱棣点头答应,送走了晋王。
齐泰慌忙将燕王和晋王会面的消息告诉了朱允炆,事情自然也很快就报到了朱元璋这里,朱元璋询问朱允炆如何处置两人,齐泰当即表示申饬二王警示后人,齐泰还特意表示晋王生病,可以暂时先不申饬,但燕王应当严加惩治。黄子澄和齐泰一唱一和,话里意思不杀朱棣已经是仁慈,但应该削去爵位押回来。
朱元璋命人拟旨处置,正要加盖玉玺的时候,晋王世子来报丧了,已经到了城门口,朱元璋大惊失色,慌忙走出去,命令公公将刚才写的诏书给烧了。朱元璋心疼自己的儿子都没有活过四十岁,如果有不臣之心,即便他不收,老天也会收了,话音刚落,朱元璋晕倒在地。
朱元璋醒来,命令齐泰传旨,他要养病,让朱允炆暂摄国政。海别得知情况之后,也知道是齐泰的计策太毒辣,因此才让朱元璋大大受挫。
朱允炆立即对京城的兵马防卫进行了部署,皇宫内的则是齐泰和黄子澄,京师的则是李景隆和徐允恭。
朱元璋弥留之际,交代了后事,一切丧葬都从简,天下臣民服丧三日即可,不用干涉嫁娶的事情,放了海别回去漠北。朱元璋几次三番叮嘱朱允炆不要为难他的叔叔们,此时的朱元璋只想在临死前看看自己的儿子,可是却都无法实现,朱元璋永远闭上眼睛,眼泪从眼角滑落。
朱允炆来到院子里,拜别了朱元璋的英灵。
公元1398年,朱允炆登基为帝,史称建文帝,朱棣要回京奔丧,却被朱允炆派遣徐允恭拦截,命令朱棣回去,因为先帝遗诏,在国丧的时候亲王留在封地。可是朱棣根本就不相信,老朱家向来就没这个规矩,朱棣认为朱允炆七天就将朱元璋下葬于理不合。